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到:生活即教育的理論,旨在剔除死闆、枯燥的教學方式,在尊重學生主體的基礎上,以輕松、愉悅、科學的生活化形式和生活化資源促使其得到成長和發展。大多數學生認爲道德與法治是一門理論性學科,其實不然,它也具有較強的實踐性,隻是随着以往枯燥、單一的講授教學掩蓋了學科的實踐教育價值。而生活化資源的融合使用就不同了,它更加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既可以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又可以渲染學生的情感,在感同身受中使其掌握道德與法治知識,在生活體驗中得到思想意識的優化,促使其得到良好行爲習慣、健康道德品質等全面發展。那麽如何有效構建道德與法治生活化課堂,促進學生情智發展呢?6月2日下午,伴着夏日的熱情,青雲小學教科室帶領道德與法治組的老師們在心理活動室開展了主題爲“構建道德與法治生活化課堂,促進學生情智發展”的沙龍探讨活動。
姚偉琴:不管學生的學習成績優與差,都需要生活。如果說隻看重學生的學習好與壞,很容易形成成績優秀,但在日常生活中是一個不能自理的人,任何事情都需要被照顧。而且道德與法治本身就是生活中瑣碎小事組成,學生心智尚未成熟不會爲人處世,學習起來也會更加困難。所以将這一門學科生活化使教學在課堂中生動有趣,才會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情智發展。因此我們在課堂導入時要注重生活化。實際上教育與學習是道德與法治的主要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必須不斷刺激學生的積極性,這樣才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态度。因爲這門學科不是主要學習課程,所以學生對平時的學習并沒有太多的關注,因此教師需要把課堂知識和實際生活有效結合。在教學過程中應加入生活常識,讓課堂生活化,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理解學習知識的真正含義,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與思想觀念,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也可以運用到課堂知識。這樣學生的情感與智慧也就會很好的激發。
錢怡弘:我覺得要讓學生的情智被充分激發,有一個很重要的點,那就是教師角色的轉變,老師不能以“導演”的身份來控制教學,而是要在教學生過程中進行參與并引導對話,不可以再置身事外,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會教材設計還要運用到實際教學中。比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在作爲引導者參與其中時,可以借助“主持人語”、活動圖标和留白的提示,有助于學生活動的開展。例如:在教學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爲父母分擔”第4課《少讓父母爲我操心》第一課時的教材内容“活動與探究”中,教師作爲被采訪者與學生對話,參與小記者采訪活動的演示,讓學生了解父母的工作情況。然後讓學生小組合作,研究問題:“通過以上對話,你能從中明白什麽?如果采訪的是你,你想說什麽呢?你覺得父母工作辛苦嗎?你有什麽話想對父母說?”這樣不僅激發學生對父母的感恩和對長輩的尊敬,而且能使學生情感與智慧都得以升華。
王利芬:情智的激發不是說在嘴上的,而是要在實踐中不斷提煉好的方法。學生不理解知識就無法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在道德與法治這個學科中對學習的成績的要求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幫學生樹立正确的人生觀、價值觀,知識點在記憶的過程中隻能死記硬背,時間一長就會忘得一幹二淨。但要是把堂課和生活結合起來,将其中的理論知識結合生活中實際發生的事情,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也能從潛意識裏明白道德與法治的重要性。例如:教學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信息萬花筒”第8課《網絡新世界》,因爲多媒體計算機早已走進課堂,教師可以借助計算機,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最開始講解的時候,将多媒體打開,對學生提問,“同學們知道這個東西是什麽嗎?”計算機早已普及,學生肯定不陌生,而當學生成功回答完問題之後,教師可再向學生提問,“那同學們知道怎麽用嗎?”,當學生回答“知道”的時候,教師就可以開始講解這節課内容。在講解結束之後,并再次對學生提出一個問題,“那同學們知道計算機還有什麽别的用途嗎?”學生了解過也接觸過計算機,但卻隻是了解得比較片面,當學生感到好奇的時候,就可以給學生進行演示,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
畢育新:有人認爲,課堂教學活動越多、越熱鬧,教學效果就越好,其實,這種觀點是值得商榷的。課堂教學形式必須服務教學内容。簡潔明了的内容一旦用五花八門的形式來呈現,就不利于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思維空間就會被窄化,學生的思維能力得不到培養和提升。這樣,教學往往就成了教師“作秀”、學生“趕場子”的表演,學生雖然動起來了,但卻“躁動”“浮動”,流于形式,效率很低。活動形式必須以充實的教學内容爲依托,圍繞重點展開教學,層層推進,環環相扣,切不可擺花架子、不切實際地進行活動與探究。教學環節并非多多益善,必須适度,要認真“洗課”,删繁就簡,學生需要思考、感悟的時間和空間,思維拓展、課堂生成也需要時間。課堂需要動靜結合,行思相輔,開合有度。活動要因需而置、因時而定。少一點浮躁,多一點積澱,以生爲本。
張麗芳:理論聯系實際,是道德與法治課應遵循的基本原則,這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道德與法治課有些理論比較抽象,如果脫離實際,就會枯燥乏味,不能激發學生積極參與的熱情,沒有了交流、互動,教學效益就成爲一句空話。但道德與法治課本身具有明顯的優勢,即與實際結合得較爲緊密。生活是課堂的大教材,課堂是生活認知的提升地。要讓道德與法治課理論與生活實際相結合,“讓教育回歸生活”,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爲學生熟知、關心的教學内容,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去體驗、感悟,積累學習經驗,真正實現知、情、行的統一,發揮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育人價值。例如,把鄉土資源、時事素材、家庭生活等内容納入課堂教學,把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有機結合。課堂生活化的韻味濃厚,可增強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的興趣,踐行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念,彰顯道德與法治課的獨特魅力。
課堂是學生學習成長的場所,不是教師過分渲染個人才華的空間,不需要太多的修飾和浮華,應該回歸到自然、純淨、簡約的狀态,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大道至簡,回歸本真,課堂教學要貼近生活,貼近時代,貼近學生,這樣才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情智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