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讀書之樂 做智慧教師
——書情啓智讀寫組十一月例會
日期:2022-03-29 15:57:51  浏覽量:464

腹有詩書氣自華,最是書香能緻遠。隻有讀書,才能充盈我們的精神世界;隻有讀書,才能提高我們的學識與品位;隻有讀書,才能成就不一樣的精彩人生。


1130日下午,青小“書情啓智”讀寫組的老師們又一次齊聚小會議室,舉行了以“享讀書之樂 做智慧教師”爲主題的讀書分享會。

戴伏蘭老師分享了唐江澎老師的《好的教育:我說的不過是常識》一書的讀書感悟。

她說:唐校長在書中說到:好的教育就應該是培養終生運動者、責任擔當者、問題解決者、優雅的生活者,培養健全且優秀的人格,赢得未來的幸福,造福于國家和社會。唐校長的話語讓她由衷地感知:好的教育其實就是實現自我教育的樣子!自我教育所産生出來的真正意義,在于幫助一個人終身都在自主學習(注意是終身制),不斷地認識自己,認識這個世界,一生都在追求更好的自己(注意是一生的追求)。所以不管教育發生在哪裏,也不管教育由誰完成,教育的使命,首先在于喚醒,喚醒孩子的夢想,讓孩子的心飛起來,有憧憬,有眺望。

徐丹婷老師和大家分享了讀俞正強老師《種子課》的心得體會。

什麽樣的課是種子課?俞老師在書中用生長的課堂來比喻種子課。指出:如果将某一知識系統作爲一棵樹,這棵樹的生長過程表現爲若幹節“課”,那麽,一定有一些課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脈絡;一定有一些課“置也若棄”,讓學生充分自主。“莳也若子”的課,通常處于起點或節點,謂之“種子課”。“置也若棄”的課,通常處于點與點之間,謂之“生長課”。種子課就是可供遷移、可供生長的關鍵課。

确實,當我們視學生爲白紙,我們會有優越感;當我們視學生爲種子,我們會有敬畏感。”隻要常懷敬畏之心,尊重學生,爲學生的成長植入思考的種子、質疑的種子、自信的種子……并盡可能地給予種子生長的養分和力量,總有一天,他們會成長爲參天大樹!

計冰菁老師讀了李沖鋒老師的《教師如何做課題》後深有感悟。

“課題”一詞聽起來就讓人十分有壓力,但《教師如何做課題》這本書就如濃霧中的導航燈,讓她初窺課題之境。

通過閱讀,她懂得課題研究首先要有一雙發現問題的眼睛。想要擁有一雙敏銳的發現問題的眼睛,需要樹立起問題意識。問題意識是指人關注事物之間存在的矛盾及對原因追究的心理品質。要在教學實踐中時刻存有問題意識,不斷追問,以便從中發現有價值的問題,進而形成課題。讀完這本書,她對于課題設計也有了更深入的認識,課題設計主要圍繞“爲什麽做該課題”、“該課題做什麽”、“該課題如何做”這三個方面來設計的。“爲什麽做該課題”,主要從研究背景、課題依據、核心概念界定、研究現狀述評、選題意義等方面闡述。“課題做什麽”主要包括課題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設、拟創新點等幾個方面的内容。“課題如何做”包括課題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實施步驟等内容。

 

王家偉老師給大家帶來了讀毛振明的《實用學校體育學》這本書的心得。

王老師說每讀一次毛振明老師著的這本書,總是讓他有不同的感悟,總會讓他在迷惘如何上好體育課時豁然開朗,更加明确自己的責任,同時對今後的體育教學工作有了更明确的目标。

體育老師要懂得利用體育運動這一有利優勢,來曆練學生的抗挫能力,讓他們在經曆挫折之後戰勝自己,感受成功的喜悅。這種成功和失敗的交替正是體育的魅力所在。體育教師要将堅忍不拔、永不言棄的體育精神,融入到日常體育運動的學練之中,讓學生感受這種可貴的品德,讓他們在體育活動中體驗這種堅忍不拔、刻苦努力後取得成功的快樂。“體育爲舟、載德促智”,用體育精神來做催化劑,催生出合格人才。寓教于樂、寓教于體、寓智于體,在運動中鍛煉學生健康的體魄,在運動中塑造學生優秀的品德。

 

李育紅老師和大家分享了孫雲曉先生的《向孩子學習:一種睿智的教育視角》一書的讀後感。

在新課程改革下,教師本身要确立與學生平等的觀念,克服“惟我獨尊”的傳統觀念,要有民主意識。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時代,學生由于所處的年齡階段的特點,他們易接受新鮮事物,甚至能學到教師所不知道的知識。因此教師不能做課堂的統治者,而應該把課堂還給學生,與學生站在同一個平台上互動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作“裁判”,在激烈的争論中做“首席”。教師不應該以“知識的權威”自居,而應該與學生建立一種平等的師生關系,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是一種平等的交流,是一種享受。

教師,作爲一名師者的同時,更是一位默默承擔的友人,亦師亦友,亦友亦師。作爲老師的我們,不能居高臨下的教育,而是要在适當的時候放低姿态,和學生交心,成爲朋友。

整個交流活動,分享的老師們侃侃而談、發人深思;傾聽的老師們從中汲取了心靈養分,提升了文化修養……

    最後楊雲妹校長對本次讀書分享作了總結:學生要有“課外”,教師要有“業餘”,張弛有度,互爲補充,否則教與學的水平都不會太高。在業餘要能靜下心來閱讀,要成爲能讀各種書的人,這樣“教”便富有了智慧。一“專”之外,“雜”一些有益,如同嘗百味、不偏食。讀後和大家一起分享精神食糧,傳遞美好的感受,讓浮躁的心靈得到放松與洗滌,讓繁瑣的工作轉化爲事業的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