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風凜凜,手捧書卷,就能在寂靜的冬季尋找一份屬于自己的安逸。讀好書,如品良茶。一碗清湯醞釀了墨味,沉澱出濃縮的時光,愈久愈深。
讀書,可以爲我們教師打下精神底色,增加教育智慧,也會讓我們從書中不斷汲取奮進的力量,從而提升文化素養,塑造更好的自己。
12月28日上午,青雲小學書情啓智讀寫組的老師們又一次齊聚一堂開展了讀書分享會。下面,讓我們一起來回顧本次讀書分享會吧!
吳月敏跟大家分享了品讀《詩經》的感悟:《詩經》,它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這部經典文學著作内容豐富,其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的勞動智慧、真摯情感和生活習俗。我們要堅定四個“自信”,歸根結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因爲文化自信具有最深沉、最基本、最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哪裏來?從經典文學著作中來,經典文學著作中蘊含着優秀傳統文化,其反映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是中國人的思想和精神内核。作爲一名人民教師要以文化育人,要認真吸取其精神養分,把這些精華傳授給一屆又一屆的學生,把文化自信工作做實做細。
姚偉琴在讀完《教室裏的正面管教》後深有感觸:要與學生建立有效地情感連接,培養良好的師生關系,關鍵在于傾聽,要以一種友善的、尊重的姿态,不急躁地放慢腳步,伫立在他們身邊,傾聽他們的想法和心聲。因此,在推行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要有耐心傾聽學生磕磕絆絆的發言,給予他們思考的空間,以最好的方式慢下來,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學會傾聽,認真對待孩子,也試着讓鼓勵的聲音大一點,讓批評的聲音小一些。平等的關系可以培養自信的人,我們老師平時應該重視營造良好的師生關系,以身作則,關愛每一個學生,也要教會學生學會關心身邊的每一個人,知道同學之間的友誼關系是一種平等的關系,朋友間也需要共同維系,并真誠共處,懂得和同學分享,幫助同學解決問題,鼓勵同學積極求進。
趙明珠老師給大家帶來了《萬曆十五年》閱讀心得:以前我認識的曆史都是來自學校的課本,要麽按照時間叙述,要麽按照某一話題縱觀演變,而此書卻将你帶到那個時代而又跳脫出時代的局限,從一個個人物一件件事情中看透個中偶然與必然。其中不乏對人心描寫,見地恰如其分,有醍醐灌頂之感。通常一般的作家,寫曆史總要從整個朝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來找這個朝代的衰落過程,然後再從這些研究結果來證明這個朝代的各式人物或成或敗的原因。但是黃仁宇老先生卻不同,他是反着來。他是從各式的人物命運的起落中梳理出當朝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脈絡,是一種以小見大的研究方法。并且以曆史上比較有名的各式人物(如張居正、戚繼光、海瑞等)的悲劇結局來推導出當時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各方面所存在的問題,且裏面引經據典,用的都是在史料中有真實記載的文獻資料作爲本書的大部分内容,這就保證了它的可靠性、學術性和來源。總而言之,這是一本值得一讀再讀的經典好書。
沈慧華老師分享了品讀《父母的語言》一書的體會:品讀這本書讓我受益非常大。随着陪伴兒子成長,随着我學習與成長的深入,我越來越覺得說話是藝術。語言太關鍵與重要了,特别是父母對孩子的說話所用語言,将會影響着孩子的一生,可父母和看護人的語言,卻長時間以來被大家所忽視。《父母的語言》這本書,讓我從科學嘗試與實踐研究中得到證實,最好的教育是免費的,它就存在于父母的每一個詞,每一句話,每一次交談和每一份互動裏。這本書将指導父母如何在與孩子日常對話中,用語言幫助兒童塑造強大的學習型大腦,讓他們不再“輸在起跑線”上。
“欲求教書好,先做讀書人”。教師的精神成長,需要高品位閱讀的滋養;教師的專業發展,需要閱讀好書的引領。分享會臨近尾聲,沈峥嵘副校長向與會老師提出殷切希望:“希望大家保持閱讀熱情,多讀書,多積累,渾身散發人格魅力,充滿正能量,以身作則影響學生,打造書香校園。”
在教育的道路上,我們是孜孜不倦的追夢者,追尋着教育的詩意和遠方。有了書的潤澤,我們的人生将更加豐盈。願你捧起一本書籍,願你心有一片淨土,讓我們時時與書相伴,我們的課堂将充滿智慧,我們的教育将一路書香!
- 上一篇:享讀書之樂 做智慧教師
- 下一篇:在閱讀分享中攜手共進